近几年来👩🏽🍼,大陆有将近一半的民营实体书店关门停业👨🏽🔬,那些过去围绕在南京大学附近热闹非凡的民营书店,如今已有不少已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当中。由于残酷的低价竞争、高昂的店面租金和人力成本、过重的税费以及融资困难等现实性问题🏎,民营实体书店市场已经发展到举步维艰的境地。自2012年以来👷🏿♂️,我国大陆图书市场的地面销售收入已经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而网络销售在整体市场中的收入占比则由2011年的22.73%上升到2013年的28.26%🔪。
然而,相比于大陆市场的水深火热↖️,创立于1989年的台湾“诚品书店”已经结束了长达15年的亏损✮,开始进入向海外市场快速扩张的阶段。如今的诚品,除了台湾岛内的40余家门店之外,海外的首家分店已于2012年落户香港铜锣湾,大陆的第一家分店也将在2015年亮相苏州1️⃣🧫。而同时,诚品“上海中心”店🕶、北京及深圳的分店均已经进入到了积极筹备的阶段。
事实上,在电子商务发展势不可挡的今天🧑🦽,电商平台间的厮杀已经不可开交🌍,实体书店想要继续在书籍销售中分得一杯羹,其力量更是显得微不足道。虽然诚品书店并不是在创立之初就预见到电商在当今这个时代的杀伤力,但它早在多年前就放弃了纯粹的图书销售模式🙅🏿,转而向着复合式的经营思维发展。而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才成就了让网络书店望尘莫及的“诚品文化”。仔细想来🔗,“诚品模式”的秘诀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秘诀之一:主业养文化——20余年的苦心经营🫅🏿,文化培养奠定了诚品的群众基础🤵🏻。
虽然如今的诚品书店已经成为了台湾高端读者的“精神地标”🌳,但是在创立之初的15年里🛄🤒,书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书店难以盈利一方面是由于昂贵的店面租金,另一方面则是源于诚品常年将经营所得用于新店的开设🥻。除此之外🧛♂️,诚品还不惜占用庞大而昂贵的商业空间用以在书店内开设画廊或进行其他艺术品展示◻️,以肩负起文艺传播的责任担当,这也成为了诚品常年亏损的间接因素。诚品就是这样,用十多年的时间,以不计回报的坚持搭建起了“诚品模式”♊️,同时也收获了华人读者对于“诚品”的信仰与追随✋🏿。而诚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诚品集团为书店打造的强大体系,以保障书店在亏损期间得以持续成长🫙。
首先,为科学掌控图书派送的频率与数量,诚品采用了数字化的物流管理流程:虽然数字化系统本身来源于外部采购👲🏽,但诚品开发物流公司在书籍的仓储◽️、配送等方面给予了书店强大的支援。利用自身的物流通道,书店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的特性以及实际的销售记录,有选择性地向全台湾的40多家门店安排70余万种图书派送的数量和发货的频率,从而大大提升了书籍的仓储和物流管理效率。
其次,除了增强书店在物流配送方面的硬实力🤽🏽,诚品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成本用以扩大自身在台湾及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声誉:诚品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书店以开拓网络书店的电子商务业务;组建海外筹备组,以直接投资或合资的形式开拓在海外华人市场中的知名度;成立文化艺术基金会,以图书捐赠🤶、阅读分享的活动形式,为偏远地区送去所需要的书籍,以担负社会使命,建立社会声誉。
诚品书店苦心经营的这些年🔠🎹,也正是台湾人阅读习惯改变过程的一个缩影。诚品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将自身的文化理念渗透到读者的骨子里👩🦼,这样的文化反应到市场中,就是网络书店抢也抢不走的客户群体👨🏻🔧。
秘诀之二🐀:副业赢天下——“百货”模式反哺书店经营。
20多年的文化培养,使得诚品已然成为了台湾的“文化标杆”,但高人气也未能给书店带来丰厚的营业收入。以台湾101大楼旁的信义诚品为例☑️,书店四万平米的店铺面积🈲,每天光租金成本就高达20万元人民币💺🧑🏻🏫。由于店内书籍很少有折扣活动,书店面临着“看书的人多但真正买书的人少”的困境。书店无法靠卖书盈利,就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消化成本。信义诚品将四分之三的面积出租给其他品牌经营商场➜,这些商家与诚品书店保持着微妙且双赢的合作关系:诚品书店是商圈人气的保证✸,它凭借自身在年轻的高端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为精品商铺和高端餐厅聚集人气😦;而这些商场店铺则倚靠着商圈的超高人气💆🏿♂️🚳,为诚品回馈源源不断的租金收入。
除此之外💇🏽♂️,诚品也注重周边商品的自主开发,以延伸阅读的形式增加书店的收入来源。到目前,诚品拥有的文化商店的种类包括了音乐馆、风格文具店🐩、儿童书店、Art Studio、Cooking Studio、家装精品和高端餐饮🕥。同时🧙♀️,诚品每年会举办几百场的文化展演,展演的形式包含了表演艺术🏌🏿♀️、讲堂、文化活动、设计展览、创意集市🗑、公共艺术等多种形式,但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对观众收费。
2011年♦️🆙,诚品全年的顾客总人数达1.2亿人次,而收入结构中的70%来自于副业和商场的租金收入,仅有剩余的30%来自于图书销售🦣。
如今的诚品之于台湾人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书店,而是文化的信仰与生活的品味。书店传递给读者的🐦⬛,也不仅仅是文字与知识,诚品对于文化的执着、艺术的珍惜和生活的尊重都成为了每一个读者的真实感知与体会🥫。谁也没有想到👩👦,诚品在熬过了第15个亏损年后,会在第16个年头迎来了柳暗花明。“诚品现象”的兴起😬,也使得“我不在诚品,就在去诚品的路上”在一时间成为了粉丝热衷的网络签名。
诚品有一句著名的宣传语🫨:“一座城市的气质在于书店”。是的🖤,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了书店🍜,那么这座城市就如同没有了灵魂和精神🏊🏼♂️。诚品书店的这些年,一直在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他们的文化坚守与情怀:靠卖书为书店养足了文化,用副业为自己赢得了天下🤙🏽。
只依赖图书销售生存的实体书店,就像是公共图书馆和网店的免费展台👨🏿🎤,没有了价格的优势又占尽了成本的劣势,终将会成为死在沙滩上的那朵浪花😯。实体书店的发展之“困”是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折射到现实中就是书店经营入不敷出的前进之“难”。当文化之“困”被真诚感化,经营之“难”也会迎刃而解👩🌾。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模式的简单复制或许远比想象中困难:相比于台湾,在阅读习惯更为参差的大陆图书市场,阅读习惯的培养或将成为更加艰难和耗时的任务;缺少了如诚品集团这般“清心寡欲”的土豪老板,试问还有几家书店能够放弃对利益的斤斤计较而不计回报地为文化执着地投入?这或许也要为下一个“诚品模式”能否复制成功画上一个问号。
本文为彩神ll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咨询事业部罗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