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开始的资金宽松蜜月期或将结束🔨。与上周略微趋紧不同,本周第一个交易日,市场资金面便出现明显供不应求的局面——例行准备金补缴和年底缴税如期而至,年内最后一波新股集中发行(12月18日-23日)日益临近,而央行[微博]主动投放的大门却依旧关闭。
表面上看🕰💑,央行此前几周连续暂停了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不再从市场回笼资金了。但由于其并未重启主动投放流动性的逆回购等手段🧎🏻♂️👋🏻,降准又迟迟未至😻,因而导致公开市场呈现“零到期”👳♀️。这表明,即便央行本周继续暂停正回购操作👨🦲,年底例行缴税及准备金旬度调整等新增资金抽离行为,仍将对市场资金面造成较大冲击👨🏻🎤。
简单回顾一下昨日市况。伴随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纷纷上涨的是“借钱者众、出钱者寡”的状况🌗,资金供不应求再度出现😝。跨越年关的21天、1个月等资金愈发难借🫶🏽👨🏻🦯,其利率分别上涨16个基点和30个基点至5.2232%和6.1716%。统计显示,后者已逼近今年1月末时的高位,成为马年农历春节以来的“第一高价”。
这一变化开始让人担心起“钱荒”重袭的可能性了。
实际上🧑🧒,交易所市场可转债的连续下挫,已明确预示了这一风险。据Wind资讯统计,中信标普可转债指数自12月8日攀顶3640点以来,迄今的5个交易日内连续下行。昨日收报3364点🦸🏼♂️,累计下跌7.6%🚇,日均跌幅超1%。
同时♢,中证登公司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无疑还将继续发酵📑,并对资金面紧态推波助澜🤙🏿。
从最新公布的居民消费及工业品价格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通缩压力已得到基本确认🔏。对此,研究者多数认为央行有必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继续降息来稳定预期🤲🥸。
不过🐶,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或正陷入两难境地。11月22日,央行时隔两年半首次降息以来,股市出现快速上涨,但与此同时,人民币(6.1927, 0.0032, 0.05%)汇率却因央行的宽松行为而不断下滑🫄🏿,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反而不断上升💀。
这里的矛盾在于——央行如果大幅干预汇市🎬,即投放美元买入人民币,此举将冲销基础货币💩,银行间流动性将更加紧缩;如果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或降准手段等➛,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人民币汇率又会承压。
独立财经观察员彭瑞馨认为,今年以来受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正在面临输入型价格通缩压力🧑🏽🏭👨🎓。央行若在此时持续放松银根🦉,势必造成套息资金流出↖️,货币通缩局面反而会加剧。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