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体系需承担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重要功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波士顿咨询(BCG)的研究表明,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迅速,规模全球领先🤾🏿,但在进一步推进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下,仍需在政策和标准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展、绿色评级和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主体扩展、境内外绿色合作推动等方面不断完善。
2016年可谓中国绿色金融元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绿色金融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而展开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确立👋🏼👨🏻🏭,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压力测试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地方绿色金融等领域均取得了进展。
中国绿色金融规模全球领先
从产品形态上看,中国绿色金融主要包括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指产品➛、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绿色金融实践和市场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进展↗️,尤其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发展处在世界前列⏲。
2020年,中国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超12万亿元,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欧洲主要国家的绿色及ESG信贷规模总和约为7000亿元👩🏭。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9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发行了3862亿元的绿色债券,约占全球债券发行总规模的20%,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量居全球第一。
但也应看到,由于中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相比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供需缺口大、国际认可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 2019年新增绿色金融需求为2.048万亿元,但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供给只有1.43万亿元🐀,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缺口0.618万亿元🧬。当前,绿色投融资未满足需求约4万亿至5万亿元,仍以每年约1万亿元的速度持续拓宽。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使用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国际认可度不足🏅。
借鉴成熟市场绿色金融经验
绿色金融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个成熟的金融生态,这需要生态的各个参与方,包括政府及监管机构、资产端👨🏼🚀、金融机构与交易所、资金端,以及基础设施等通力协作𓀋💂♂️,构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
BCG提示🍼,在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下,政策方面有“大棒”和“胡萝卜”让参与方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一方面,政府要有约束性政策的“大棒” ,对各个端有要求,比如资产端要有明确的环保定义🧑🏼💼,金融机构有严格的考核要求,投资机构有清晰的投资结构等;另一方面,鼓励性的政策“胡萝卜”也必不可少,如鼓励积极披露数据的行为,以及对于投资的资金给予税收优惠。
中国绿色金融生态体系经历了长足、高速的发展,并且在政策面持续完善💇🏿,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资金👨🏽🦱、资产和机构的价值链完善🙋🏽、精细化鼓励政策上仍有完善空间👨🏼⚕️。 如在基础设施方面👱🏿♀️,绿色金融标准统一和国际互认仍有待提升;资产端方面,部分绿色资产欠发展,绿色金融资产(包括碳信用)规模和交易通道有限↙️,资产吸引力有待提升,绿色溢价实现周期长,绿色项目外部效应内化和商业化存在挑战ℹ️,资产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领先企业和大型项目👩,中小企业和项目融资难📄。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的产品较为单一🧖🏼,仍以绿色信贷为主↖️,其他专业🍺、复杂解决方案能力待提升。同时,政策性资金体量大,配置及投资的专业能力待强化⚧🏌🏿♀️。在政策层面,针对机构和零售投资者持有/投资绿色资产的激励不足,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支撑体系尚未建成。
加速顶层政策实施
在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在政策支持方面一直积极探索和行动🪄,并在逐一解决前述痛点👨🦼➡️。2020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政策体系构建🧑🏻✈️:推进低碳项目数据库建设,挖掘高质量的低碳项目;支持和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明确主管部门责权🕯,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宏观和行业部门产业政策制定中😽,形成政策合力。
标准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标准一致,加快推动国际化标准认定🍫🧝♀️,逐步完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候项目标准、完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和建立气候绩效评价标准🃏。
民间和外资引入:撬动社会资本,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参与主体范围,引入国际资金和境外投资者👨🏼🔬,深化国际合作🔩。
绿色金融是碳中和领域的重要抓手,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除了政府主要部门,相关智库也在持续推动政策的完善。
标准与激励:统一国内外的标准体系,强化通过再贷款和MPA考核等方式激励金融机构推动绿色信贷。
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鼓励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创新🧑🏽🔬,调整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和经济资本占用🧔🏼♀️,鼓励外资投资境内绿色债券。
跨境绿色投资:支持绿色金融跨境资产交易🥪🧘,提升绿色债券和金融资产国际认可度🚣🏿。
共推绿色金融良性发展
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正在优化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化标准认定✪,逐步完善投融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BCG建议🔖🏄♂️,在各个参与方推动完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完善,政府机构需深入调研产业生态,针对不同参与方的难处给予纾解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机构需制定国际统一👩🏼⚕️、互认的绿色行业和绿色资产标准和定义,加强绿色数据收集和应用;建立绿色金融数据库,完善数据的认证、评级、监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
加速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政府机构需建立交易平台(如统一的碳市场),改善资产证券化和流动性,加速绿色金融资产的高效流转和交易。
推进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制定和创新,金融机构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的品类和覆盖领域,针对建筑农业等刚需行业,开发符合行业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同时,金融机构应全面打造绿色金融的专业化运营能力🌼。
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与政府应配合鼓励保险资管和社保基金参与🈲,引入国际资金和境外投资者,还有具有绿色意识的个人投资者的零售资金等🤗。
作为减排合作中的关键一环,绿色金融的发展刻不容缓。各个利益相关方应携手打造完善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以此为基础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