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融资难,必须与“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相结合,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一起由高利贷纠纷引发的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情与法的争论之外,也折射出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
这几年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个部门也频频出台文件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这仍是当下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迈过去的坎儿🫰🏽。要破解融资难怪圈,不仅需要政府层面优化兼顾各方合理诉求的制度安排,更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等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北方某省省会有家小微企业💂🏽♀️,因为资金周转问题临时需要钱来“搭桥”,金额大约50万元📇。就是这样一笔不算巨额的资金,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肯贷款的银行。企业负责人表示,因为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只能找有关方来出面担保。结果是保险公司不愿担保🧘🏼,愿意担保的行业商会又得不到银行的认可🤴🏿,“各种申请表填了一堆👱🏿♂️,没有一张批准的”。
企业有企业的无奈👩🏽🎨,银行也有银行的难处。由于近几年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压力,企业贷款违约情况增多,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考核标准日益趋紧👷🏼。一旦发生不良贷款,业务员🧪、信贷审批员、高管都会受到严厉处罚。有银行从业人员说🔞,“现在银行贷款终身负责👨🏻🔧,对从业人员而言,尽可能地提升放贷标准是相对安全的办法”。因此🧭,尽管各级部门层层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尽管有些银行推出对中小企业放贷额的达标标准,但落到具体办事人员身上时🤦🏿,能否及时足额收回贷款仍是他们最关键的考虑因素。
银行有钱却慎贷惜贷,企业缺钱但融不到资。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容易助推资本脱实向虚🏈🫰🏻,进而引发金融风险以及高利贷、非法集资等一系列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4.8%👩👩👧👧。蛋糕就那么大🚴🏿♀️,无非是彼涨此消,这样的数据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如此看来,一城一地的政策调整只是治标,融资难的破解🛅,必须与中央“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相结合✏️,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都需要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提升盈利能力。这不仅需要采取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机构、降低杠杆率🧑🏼🎤、完善财务制度和治理体制等措施,也需要更加迅速地适应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作出调整,通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来提升盈利能力🏊♂️。
对银行而言🔗🐗,需要切实从体制机制上梳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梗阻点,通过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改善服务等方式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找到兼顾自身风险与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的平衡点。
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建立起兼顾企业👨🏼🏫、银行等各方面合理诉求的制度安排,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在切实推动银行、企业防风险、降杠杆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牵线搭桥。此外,有关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稳步推进地方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健康的金融,仿佛是不停流动的活水。在市场条件下,用人力来主导流向只能平衡一时,而且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只有地势的高低,才是水流的决定性因素。说到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盈利压力🏂,是破解融资难的根本。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切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能不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