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若能利用好民间投资🥦,“马车”就会跑得更稳更快🙎🏻。更重要的是🎁,扩大民间投资不仅可以稳增长、保就业🤕,还能推进结构性改革,助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民间投资发展仍然存在着“肠梗阻”🦶🏻。
国务院所有在京领导,以及31个省(区、市)政府负责人和各部委负责人齐聚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只为了部署一件事💁: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这一场景发生在7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各省(区👷🏼、市)政府负责人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
“这样隆重的阵容讨论这样一件事,之前没有过先例🦅。”国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民间投资更以超过社会投资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但从2015年四季度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现象。
李克强总理为此连续多次开会,部署扩大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工作🙎♀️。2016年5月🛼,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6月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总理和各参会者专门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仅这项议题就足足讨论了3个多小时。这一次🤸🏻,李克强总理再一次召集全国各省(区🎱、市)政府负责人齐聚北京🎶,专题部署进一步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这件大事。
“我们今天开这个会,就是要抓住一点,带动全局➛。”李克强开宗明义说🐈⬛,“要在看到成绩、坚定信心的同时,抓住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这个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发挥促进发展的千钧之力。”
各地促进民间投资大战打响
时隔半月,随着国务院督导组完成促进民间投资的督导工作🍆,各地纷纷开始部署下一阶段的民间投资。
海南省省长刘赐贵近期指出,下一步要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上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拆掉刻意阻碍社会投资的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简化行政审批💿;三是要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解决好对民营企业惜贷、抽贷9️⃣、断贷、压贷等突出问题🦸🏿♀️;四是要做好要素保障服务👩❤️💋👨,在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上全力保驾护航;五是要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更多投向十二个产业🧑🦲、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云南省省长陈豪在全省稳增长抓落实座谈会上强调,2016年以来🔺,全省经济持续下滑,主要原因还是工业投资不足、工业增速下降👨🎤。下一步要突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规模。积极推进外资外企、民资民企、央企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入滇,助推经济发展大跨越、工业经济大转型等。
此前8月4日🩴,贵州促进民间投资和PPP项目合作推进会召开。辽宁在8月9日也公布了今年第一批PPP项目。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蒋泽中指出🪢,现在民间投资放慢很正常,因为一些产业要退出,一些产业要进入🙅♂️。旧的产品要被挤出市场👼🏻,新的产品要进入🧔🏻,但还需要时间🏐。“现在民间投资放慢有其合理性,过去投资增速太高,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他说🧝♀️🫃。而在更早的时候👐🏿,国务院其他督导组分别去了青海、辽宁、安徽、河南等地。
PPP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而与民间资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由财政部牵头设立的1800亿国家PPP引导基金接连出手:7月27日首单落地呼和浩特地铁轨道项目♟,第三天再次抛出20.5亿元,签约投资河南省5个重点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地方级的PPP引导基金设立正在加快提速,各地PPP奖补政策也已进入落实阶段。在政府引导效应的带领下🦹🏼,PPP项目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落地开花。
2013年之前的几十年𓀉,PPP在国内外都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对PPP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我国自2013年以来对PPP实践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PPP改革的理念逐步形成共识,推广PPP改革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PPP适用领域从经济类基础设施扩展到社会类基础设施。
2016年以来,PPP项目不仅以每月平均新增5000亿元的速度在推出👙,而且项目落地率也逐步提高。根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PPP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5个阶段🤕,项目落地是指项目进入执行或移交阶段。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PPP项目库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需求额首次超过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6万亿元🤽🏽♂️。其中,6月末全国PPP项目落地率由1月末的20%提高至23.8%,落地项目总投资额1万亿元。说明PPP市场份额快速扩大🏇🏽,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在全国PPP项目库中,也包括财政部推出的全国示范项目。2014年至2015年💁🏽♀️,财政部先后推出两批共232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额8025.4亿元。目的是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样板案例,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放大👍👨、可推广的PPP改革之路。从实践上看🤷🏼♀️,截至2016年6月30日,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共105个,总投资额3078亿元,落地率达48.4%🚙。
拯救民资下滑的“灵丹妙药”
基于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推进PPP模式寄予了厚望。
然而要说明的是,PPP项目落地难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民企参与PPP面临高门槛。许多PPP项目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央企合作🥖,并没有完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民营机构参与其中往往会受到高净资产要求等方面的制约,金融机构成立基金参与PPP项目时,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央企🔨。
其次,项目回报率不高。目前中国PPP项目的回报率仅在6%左右🛶,部分项目的回报率甚至更低🏃♀️,这对社会资本参与和项目落地增加了难度🌘。此外,市场化程度不足🔜。大量的PPP项目通过合同双方磋商决定,而不是由资本市场定价😀🦪,无法保证资金的利得空间,进而降低了民营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四是缺乏产权和法律保障以及完善的退出机制🧑💼,使得社会资本的权益保证不足👩🏼💻,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经营预期👵🏿,影响了资本的参与热情👩👩👦👦。
除此之外🏔,国内PPP项目的融资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就其本意来说,PPP模式是希望引进社会资本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由于PPP项目都是收益率低的基础类或公益类项目🙍🏿,政府能提供的就是稳定的经营环境和长期回报预期。然而🧖🏽,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都存在一个倾向🔓,即试图通过PPP模式来迅速缓解投资下滑,弥补由于经济下行导致的投资不足。这种希望PPP来“救急”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位的认识。
因此,在国家大力推广PPP项目之际🎅🏼,PPP模式到底能否扛旗作为挽救经济下行👩⚖️🤸🏿、刺激短期投资的“灵丹妙药”仍然有待商榷🤹🏿♀️。而真正要刺激投资,还要靠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放松和改革来改善投资环境,唤醒和引导民间投资来投入市场,并有利可图⏲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