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民间投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广PPP项目。
所谓PPP,即公私合作模式,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截至6月末,全国PPP入库项目前五位,分别是贵州、山东👩🏻🎓、新疆🧔🏻♀️、四川和河南🤛。
然而,政府与民间资本的“恋爱”并非一帆风顺。
激发民资参与PPP项目热情,有多少门槛需要跨越🚈🤙🏿?
隐形门槛,公私合营中公多私少
十堰市北环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管廊主体的一段已雏形初显。该廊体大小两舱相连,其中较大的一个舱可供小轿车通行。
十堰是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今年,中建股份联合体中标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合同额35.5亿元。十堰市政府与中建股份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负责管廊融资🧍🏻♂️、建设、运营等全周期管理。“PPP项目,政府可减轻债务负担,也可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十堰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
PPP项目是扩大民间投资的重要抓手。2014年7月,我省首次推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95个示范项目;2015年🤦♀️✹,集中发布235个PPP项目,总投资约3700亿元🧖🏿♀️。
但是,PPP项目火热发展的背后,却不得不承认: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上🤽🏻♂️,仍以“公公合营”为主©️,政府更青睐国企,民企遭受冷遇🏤。
“有的地方PPP项目招投标😊,直接宣称优先考虑国企。”一位民企负责人吐槽,PPP项目招投标设置各种壁垒和门槛👎🏽,让民企没法参与🙎🏽♂️。他参与投标的一个PPP项目中,明确提到“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
截至6月末💇🏿♂️,全国PPP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其中🤞🏼🙏🏼,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片区开发3个行业项目数和投资额居前三位。
“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桥梁等占大头👩🏿🏫,规模比较大,基本只有央企扛得住🪕,民企规模小,承担风险较高。”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往往这么认为🧚🏿♀️。
信用风险🌐⏳,让民企不敢投
黄石一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已进入实施方案阶段👨👧。项目负责人说,去年至今,已和50多家企业进行交流磋商,但能合作的少之又少🥢。“期限太长🧉,企业不愿意做🩹。”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企业为何“不感冒”?PPP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守清分析🌲🌻,企业担心的是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短期投资还好💘,长期投资涉及几届政府,如果政府违约,民营企业跑进去就跑不出来了👂🏻。”王守清说。
他举例说,对民营企业来说✌🏼,把一个项目总投资20%-30%的资金作为资本金砸进去,与政府签订期限长达10年至30年的合同🤒,剩下的资金通过贷款等方式实现,风险非常大。若是失败,要优先还债🤽🏼♂️,资本金可能血本无归👨🏻💻。
一位企业家直言:“PPP🦪,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最后这一个P(Partnership,合作)。合同周期那么长,没有融洽共赢的合作✉️,也没用!”
对此♙,安徽省的做法值得借鉴🩳。
为撬动民间投资,推广PPP项目,2015年,安徽省将民营经济提升列为重点工程之一,并设立总规模800亿元至10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对于民间资本投资🦵🏼,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改变不少地方PPP项目只是少部分行业向民资开放的局面。截至去年底,安徽已有265个PPP项目被纳入国家项目库,投资2743亿元👩🏻🚒,入选国家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前列。
真开门有钱赚,民企才敢大胆投
怎样才能打消民企顾虑?
看起来很美的PPP模式,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民间资本的“香饽饽”?
民间资本不是慈善家,其本质是逐利的,唯有收入和权益得到保障♜👨🏿🌾,唯有真开门、真让利🐹🕵️、真让人有钱赚♐️,才会主动进入PPP项目。
自然资源开发被认为是最适合PPP模式,其次是自来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再次为公路、地铁、机场🚲、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后是智慧城市、图书馆等公益性项目。
然而,一些地方推出的PPP项目清单🙇🏿♀️,几乎都是收益率极低的公益𓀝、准公益类项目🚴🏻♂️,让民企很难有“胃口”。“很多地方认识局限在缓解债务压力上,将PPP项目当作甩包袱,民企对收益更为敏感🧏🏻,不赚钱的项目是不会去碰的👨🏿⚕️。”一位民企负责人坦言🐰。“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PPP项目中的关键作用,合理确定价格收费标准、运营年限,保障民间投资者合理的收益。”王守清表示,就像婚姻一样,政府和民间资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准备。因为PPP项目提供公共产品🧕🏿👔,最后是老百姓来使用🧑🏼🍳,一旦出现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承担。